2013年4月10日星期三

礼节

心姨

听到敲门声,我走出去,只见二个少女在栏杆外,手中拿着一叠喜帖。
“这里是XX阿姨的家吗?”“是,”“我是XX的女儿。”原来是表妹的女儿。别说这些孩子,我们连表兄妹间都很少来往。“我送请帖来。”“谁结婚?”“是我,”那较大的女孩羞答答的把请帖交给我就走了。
打开喜帖,翻来翻去看喜庆日子几号,在哪里举行婚礼,才知道喜帖上没写我或老公的名字,是空的喜帖。

华族很重视喜帖,尤其用中文写,对亲戚该怎么称呼?姓什么?叫什么名字都不能写错,有必要时打电话问清楚,如果认识女的,要写老公的名字。用印尼文虽然没有称呼,名字该写完整,别阿明、阿生的。这是尊重,也是礼节。
我对表妹,表妹夫感到遗憾,他们该向女儿解释,喜帖是不能像发广告般,这些小辈根本不在乎这些礼节。
老公看到送来的喜帖不高兴地说:“空空的,当作不是请你的,别去!”
一个有名望的某社团主席,被邀请参加重要宴会。临时身体不舒服,打电话给住在别处的女儿叫她替代出席,请柬叫车夫送去。
老爸疏忽,不吩咐女儿要赴的是什么场面,什么宴会?什么活动,他们看不懂中文。届时女儿,女婿,小孩及护士前去出席,请柬上写VVIP(重要人物),主席座上都是重要精英,到了那里工作人员左右为难,不知该怎么安排座位。
结果呢?…
来源:千岛日报 2013年4月10日

 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